黄鹤楼文学
 
首页 • 全本
玄幻 • 奇幻
武侠 • 仙侠
都市 • 言情
历史 • 军事
游戏 • 竞技
科幻 • 灵异
搜索:
 
您当前所在位置:黄鹤楼文学>>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

八百零三章 道心


简体手机版  繁体手机版
更新时间:2013-05-13  作者:午后方晴
连续性的几年暖冬,这一年冬天比较冷。

时常大雪漫天,黄河更是结了解厚厚冰冻,连马儿都能顺利在上面跑。

但在老百曱姓眼中很正常,冬天的京畿不结冰,那成了什么?忽然间全部想到郑朗那段话,因为纯净去了人间,所以老天悲伤,不下雪不结冰。狄青去了,范仲淹去了,先皇也去了。朝堂上乃是一片污浊,能不下雪吗?

郑家庄却是很热闹,此时不能称为一个村庄,而是一个热闹无比的集镇。外来人口太多了,帝王心的作坊每天在扩大,仅是作坊就有一千两百多人。书院师生乃家眷,达到五六百人。大肆研发,请来的相关工匠又有四百多人。还有,原来郑家作坊的工曱人,一些相关副带产业的工曱人,从蔡水码头上来回搬运的运夫车夫搬卸工,慈善会一百多名账房,这么多人要吃要喝,带来的第三产业,甚至出现一个妓院与赌曱博场,无奈的事,这就有了五千多人。连同家眷,渐渐逼近一万曱人,一千多户人家。从郑家庄开始,一直蔓延到郑家那座土山,接着向蔡水蔓延。就象一龙黑色的长龙,蜿蜒在白茫茫的大地上。

并且它还在扩大当中,元宵节后,作坊还准备召三百名工曱人过来。

发展到这地步,已经有一些小的州城,都不及这里的人口众多。

大雪还在漫天的飞,郑家上下一起走出来,元旦节要到了。赵念奴要带着李贵与几个小妹妹回去拜访宗室的长辈,曹太后,这是一个礼仪,必须得走一走。

元宵节过后,还会回来。

“郑公,我们走了,”李贵很老实地说。

还不算长大,但这几年就呆在郑朗身边,冥冥中有血缘之亲,对郑朗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慕孺之情。

“回去后要听娘娘的话。”郑朗说着。看着赵念奴,道:“你也要一路小心。”

赵念奴点了点头,轻声说道:“我都不大想回京。”

“那不行的,你母亲还在深宫里,但凡回去,说话要小心,现在不是几年曱前了。”

“我知晓了。”赵念奴默默无言,她这个“哥曱哥”做法同样让她感到很失望。

几人上了马车,在侍卫保护下。渐渐远去。

五娘还在看着漫天的大雪,崔娴劝道:“五娘。这种结果算是最好哪。”

知道的人不怪曱罪,一怪曱罪赵念奴不可能来郑家庄,知道的人不公开,一公开,大臣强烈反曱对之下,赵念奴也无法能来到郑家庄。虽然有别离,至少大多数时间一家团聚在一起。婆媳俩碎碎地说着话,郑朗却伸了一个懒腰,新年到了。倒计时开始!

当真无欲无为?

不过这也是圣曱人之道,夫子说的,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,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,天下有道则见。无道则隐,邦有道,贫且贱焉,耻也。邦无道。富且贵焉,耻也。

四个孩子一走,书房里空荡荡的,只有两个养子在埋头读书。

崔娴想让他们科考曱试试看,郑朗拦住了。天资太弱,最少得学个十年,才能勉强试一试。

但两个孩子十分懂事,人也忠厚,颇类似崔娴的三个哥曱哥,郑朗也很满意。就是考不中,以自己身份,荫补两个官曱员不是很难的。想曱做曱官不仅学问要好,也会做人会做曱官。

郑朗加了几块木炭,放在火盆上。

来到书桌前开始著书。

开始写忠恕。

这个忠不是人们所想的那个忠心耿耿,忠于国曱家或者主人的忠,恕同样不是宽恕的恕。

有点儿饶口。

但到了宋朝渐渐演变成忠心与宽恕,这一演变,在儒家中地位也不高了,更没有郑朗所说的对立互生。

郑朗写的忠恕乃是上古儒家的忠恕,很重要的忠恕,而且可能牵涉到各家各派的道心。

先说一。

以前少年时与冯元说过这个一,但那时郑朗也没有想清楚。后来思想成熟,终于将三定为儒家最重要的数字。虚的正反两面,比如仁义慈孝忠恕,等等。真正的仁义慈孝忠恕根本没有,或者说根本没有人能做到。做到的仅是接近于仁义忠恕,是两者之间的中的产物。这就是三。

但写忠恕时,必须还要写到一。

来自论语,子曰,参乎,吾道以一以贯之。曾子说唯。孔子出门,门人问何谓道也?

曾子说,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。

肯定不是忠恕而己,但十分重要的忠恕,这里忠与恕曾子将它定为一。

因为这二字以前没有,到春秋时才出现,比论语要早,周语说,考曱中度衷,忠也。施其所恶,弃其忠也。以己心度人心,这就是忠。非是忠臣的忠!己所不欲,却施于人,叫不忠。

左传里说恕而行之,德之则也,礼之经也。周桓王用自己所不能有的十二城邑与郑,是谓不恕。这里的恕与忠是一个意思。

因此曾子说忠恕乃是一。

肯定不是,包括孔夫子在内,都没有认真的用三来区别宇宙万物定曱理,但许多方面意识到这个三,或说中,或者说仁义相辅,这个相辅就是中,就是三。

只是郑朗未出现之前,从未有人认真的想过这个三,或者想过,不会想得这么详细。但就是郑朗未出现,后人也很少有人这么想过。有一个人,半仆街的写手。

因此儒家自我将它进一步演化完善。

夫子说吾日三省吾身。为人谋而不忠乎?孟子说君子自反也,我必不忠。

夫子又说其恕乎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孟又也说仁之方就是强恕而行。还有更多的例子,将夫子与孟子荀子的书籍翻一翻,能翻出好几十条说忠与恕的。

区别也就出来,所谓的忠是内在的,恕是外施的,忠要求的是内尽于心,问心无愧。恕道则是我爱人人,人人爱我,要想人人爱我,我必先爱人人。

或者再分一分,有德于人,而无求于人,也就是百曱姓常说的做好事不留姓名。当然是好事,接近圣曱人的境界,可几个人能做到。第二是有德于人。求用于人。还有一种,无德于人。而求用于人。这会是所有人痛恨的,但现实生活当中却不少。孔孟还有一种情况未说,便是人有德于我,我非但不报答,反而去害这个德我之人。

一与四对立,二与三对立。

但一与二同样在对立,又互相生依。

这便是忠与恕。

可这个忠与恕也没有绝对的,德到何处,用到何处?

因此这个忠许多人认为它不可能存在。实际存在,只是存在时掺杂了许多恕在里面。而恕又掺杂着一些忠。毕竟相比于知恩回报,先赐恩后求报又要高明一点。

因为没有人系统地去想,最初的忠退化,变成忠诚的忠。

这样想是错误的想法,夫子说的君臣父子,臣是子是仆。不能说老曱子不好或者贫穷,儿子就不养老曱子,大臣也是如此。这有一个主从关系,因此真正的忠臣不指望君王赐予什么。也会老实替君王做事,进谏劝正,治理救民,安邦强国。这才叫忠臣,或者换成范仲淹那句名言,嗟夫!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;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乎。

范仲淹说错了,古仁人之心不是这个心,古仁人的心范围更广,但这正是忠臣的心。

还不能称为忠,仅是忠的一面,忠臣的忠,还有忠于己心,忠于朋友,忠于立人行曱事,不求任何回报去做善事德事,才是真正的忠。

不过夫子与孟子明显感到这种忠肯定不能推曱广,因此多推曱广恕道,或者介于忠恕之间的那种德操,以己所欲,譬之人,知其所欲,亦犹是也,然后推其所欲,以及于人。

但忠不是顺从,是立正立德,用于忠臣不是让大臣诌媚皇上,那是谓不忠,乃佞臣。真正的忠臣,不为自己官爵着想,皇上做得不好,就得进劝,不要怕皇上恼怒。要让皇上做一个好君王,治好国曱家。那怕被皇上砍掉脑袋都不怕,这才是真正的忠臣。

那么一个大问题来了,按照郑朗这种说法,韩琦与欧阳修那种行为算什么?

这才说道心。

夫子时常说道,但这也是道,那也是道,并没有说清楚。那么何谓道呢,真的说不清楚,因为宇宙万物太过复杂,谁能将它说清楚呢。蚁有蚁的道,走兽有走兽的道,人有人的道。

但道殊归一,大道只有一条,越是圣曱人,离这个道就越近。例如儒家这个忠与恕,再看吕氏春秋,将欲毁之,必重累之,将欲踣之,必高举之。道理差不多,杂家吕不韦出自商人,功利心很重,因此不说德仁,而说毁之累之,踣之举之。落下乘了。

还有老曱子的将欲翕之,必固张之,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,将欲衰之,必固兴之,将欲夺之,必固予之。与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差不多。周书也说过将欲败之,必姑辅之,将欲取之,必姑与之。法家的韩非子看到这句话,见猎心喜,也将它拿来引用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,老曱子出世,因此说得有些消积,孔子要入世,说得积极,还有几个原因,鲁国小,尊崇周室,鲁国才会平安。因此夫子不喜战争,于是隐隐感到有仁有义,多说仁而少说义。礼多说礼仪与尊卑,而少说战争。其次夫子直接从周王室吸取营养。学的乃是王礼,而且无论周王室或鲁国强行使天下诸候臣服了,于是多用说教。

这造成夫子的一些不全面性。

但夫子隐约也知道仅说教没有用的,写了一些义,一些威,还有中,只是不多罢了。

还有佛教的因果报应。

以及最初的金刚经。

金刚经很少谈因果报应,多说节制自己欲曱望修心修曱道,这个节制,是为了修曱道心的。还是儒家的恕。还有一件更更赤曱裸裸地表明释迦牟尼的这种道,多少财宝都不稀罕,只要颂读传扬这本佛曱经,就积下大功德了,颂读传扬佛曱经用义就是广大佛门的,有所求还是恕。虽然后来释迦牟尼感到这种自相矛盾,用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语遮掩,但干嘛说了十几遍?

那么何谓道心,实际儒家的仁为本。义为节,中调之。礼为法,便已经接近这种道心。当然,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道心。故夫子说了大半天,越绕大家越糊涂。老曱子索性来了一句,玄之又玄。释迦牟尼也索性说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变成了自相矛盾的空。

他们要做圣曱人,郑朗不想曱做圣曱人。

所以说只要将这个中把握好了。就能接近所谓的道心。

得曱道曱多曱助,失道寡助,也就是这个中。而不是仁爱的神马,别的不看,看到宋朝就知道一味仁爱惹来什么下场?对契丹仁爱了,是没有开战,但为什么还要在河北河东驻扎二十多万禁军?为什么庆历时又让契丹狠狠地勒索了一顿?

再看西夏。不但给其赏赐,给其赐币,帮助他们平灭没藏讹庞的叛乱,这两年李谅祚是如何回报的?

还有交趾。同样如此。

仁爱了,铁杆朋友在哪里?

因此这种墨家式的仁爱不是道,真正的道乃是这种中。以仁为主,以义为节。唯仁者能好人,能恶曱人,唯仁人为能爱人,能恶曱人。不是郑朗说的,而是礼记里的话。

打了一个耳光,忍受一番,对其劝解。第二个耳光打来,再劝说一番,加以警告。第三个耳光打来,还能忍受么?操丫的上吧。

这才是真正的有仁有义,有爱有节,也才是真正的道。这一点唐朝前期做得就比宋朝好,以仁为主,对番邦从不排斥,但不服的,牛人猛将精兵就操兵器过去了。因此万邦来朝,一度让高加索山区的白人种,以及堪察加半岛上的夷人都不远万里来朝。看看现在呢,若不是因为平安监,连倭国都不派使来宋朝朝贺。来了,几个野和尚,或者来借种的倭女。

太软弱了,非是道,而是如孟子所说的畜牲。写到这里,郑朗想到前世。不知如何发展的。看似在施以道,那不是施道,是在自取灭曱亡。爱心施下去了,为什么盟友在叛曱变,中间国变成仇敌,四面敌起?太软弱了,皆认为可以欺负。

其实真正的道不是这样的,比如将那个小菲胖揍一顿,或者其他的小国曱家狠扁一通,对其他国曱家再拉拢,有恩有威,道便有了。若不然继续下去,小菲越来越猖獗,倭国与老美以及阿曱三认为小菲都能骑在头上,胆子越来越大曱会。最后不是软弱换来和平,而是换来大战特战,甚至都能被瓜分掉。

写好,再进行润色,然后将它直接刊登于报纸上。

文章前面一出来,后面就引起更大的反响与争议。

郑朗并没有对道释表示排斥,但无论是道曱家或者佛教子弟一起反曱对,什么,竟然说释迦牟尼与老曱子没有得到真正的道心,于是用言语糊弄世人?

这个不要紧。

有许多士大夫不喜道释占地侵田,直接喊出灭佛灭释。

郑朗多少点出它们的一些积极作用,比这些喊打喊杀的士大夫要好得多。

但在儒家中反曱对声音不大,比起早先那些激进新奇的说法,郑朗此时儒学九成与夫子的思想接近,再看三先生与书院的五先生,他们将夫子的思想篡改得更多,也未有多少人反曱对。

相反,许多人认为是美谈,不管承认不承认,郑朗少年悟道一事很有名气的。直到今天,才悟出了这个道心。对与不对不要紧,但绝对是一件佳话。可也有争议,郑朗写了忠恕,用许多文曱字来写这个忠,还有忠臣。

与朝堂一对照,有几个大臣是忠臣?

当然,儒学修到这份上,郑朗毫无疑问,已经走进儒家一个大家行列。

高滔滔也在看这份报纸。洋洋洒洒的,近两万言文曱字,整整占了京畿晚曱报的一个头版。

看后高滔滔叹息一声,郑朗认为真正的忠臣很难做到的,但大家至少要做一个恕臣,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。可是纵观许多士大夫,口称圣曱人曱大曱义,然而连恕臣都做不到。

忠臣还是有的。例如范仲淹,郑朗也能算一个。但丈夫这个脾气,能用郑朗吗?高滔滔有些失神。并且她还知道一些事,国曱家财政紧缺,只好向富人借钱,这两年年年在借,这是前些年从未有过的事。不管韩琦是忠臣还是奸曱臣,至少在经营上,差了郑朗好几筹。又不知如何劝起。

想到这里,她对太监说道:“将长公主喊来。”

“喏。”太监退下。来到济宁观,将赵念奴喊进内宫。说了一会儿话,俩人关系不恶,即便因为赵曙产生一些隔阂,但还是说得来。

过了一会,高滔滔问道:“奴奴,你可知郑公修儒学要修到什么时候?”

“皇后。我也不大清楚,只听到他与书院几个先生交谈时谈到修礼,打算明年夏天结束,有的留下来以后再修。然后秋天与几位先生一道修儒家史。”

“为什么要留一部分到以后修。”

“礼讲的是制曱度,有国曱家制曱度,做人行曱事制曱度,郑公他还没想好,”赵念奴犹豫的答道。

高滔滔眼睛亮了起来。

明白郑朗心意了,终是放不下的,赵念奴说得不清不楚,可是高滔滔听得很欢喜。这才是忠臣嘛。但又再度愁上心头,如何说服丈夫呢?赵念奴也没有想到其他,就是高滔滔待她不错,也感到有些生份。对曹太后,她也不大喜欢,若没有曹太后,就不会有这个不孝的哥曱哥上曱位。之所以时常进宫看一看,乃是生曱母苗贵妃还呆在皇宫里。因为遭到排挤,闷闷不乐,若不是赵念奴时常回京到宫中看望,连话都懒得说了,否则赵念奴连这个皇宫都不想进来。

回去后,就准备返回郑州。

大戏上演。

先是范镇草诏韩琦的迁官制书,用了一个比喻,说韩琦是周公,有没有讥讽的意思,不得而知。

吕诲于是弹曱劾,不当将韩琦喻为周公。

这个问题来了,韩琦做了周公,难道让赵曙做周成王?于是韩琦写表求辞退相位。不当真,若想退,学富弼,一表不成二表,再不成,二十表,保证退下去了。

这个退表乃是一个高姿态。

范镇批语,周公不之鲁,欲天下之一乎周。周公不去鲁国就国,是协助周成王治理周国,使天下继续臣服周朝。意思你韩琦不当退,退出去仅是一个郡守,不当,还要留在中书,继续为国曱家效力。

从字面上说起来是这个意思。

当时韩琦与欧阳修还认为范镇是“好人”,也就疏忽过去。直到范镇曱反曱对拥立赵允让为皇考曱后,欧阳修与韩琦才醒曱悟过来,范镇与他们不是一路子的人。

韩琦为了让赵曙达成心愿,将台谏大臣削减,或者派往契丹出使,一些大臣不满,正好郑朗那篇长文出来,许多士大夫议论韩琦是周公与霍光。范镇没有写霍光,不然早就下去了,写霍光太明了。

这一议论,使韩琦与欧阳修又想到范镇的那条批注。

非是年底的批注,过去了近一年时间!

居然将此事翻将出来,欧阳修在赵曙面前说道:“范镇以周公待韩琦,是以孺子待陛下也。”

欧阳修记仇了,赵曙更记仇,派人将存档找来,一看大怒,将范镇外放到陈州。不管怎么说,欧阳修曱做得太过份,你自己以文坛宗师自居,平时口颂圣曱人曱大曱义,这种小人的事怎么做出的?

上一章  | 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目录  |  下一章
加入书架后可以自动记录您当前的阅读进度,方便下次继续阅读.
在搜索引擎输入 "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黄鹤楼" 就可以找到本书
其他用户在看:
黄鹤楼文学 - 免费小说阅读网 www.hhlwx.com
联系我们: hhlwxcom@gmail.com